1965年4月19日,仙童半導體公司一位叫戈登·摩爾的工程師,撰寫了一頁紙的短文《讓集成電路填滿更多的元件》。那是集成電路的黃金時代,很多今天的偉大思想都可以在那時找到源頭,但即便如此,也很少有什么成果可以和這紙短文相提并論。甚至摩爾本人也不想到,這個被稱作摩爾定律的想法在67年間始終指導著產業的變革,以至于今天的很多思考依然都圍繞著這個定律展開。
很多人同樣沒注意到的是,摩爾定律實際上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方面,作為前沿技術,制程技術進步的背后當然有科學技術的貢獻;但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必須在現實世界發揮作用的產品,摩爾定律還反映了財務因素的影響。正是為了讓社會以合適的成本使用最新的半導體技術,摩爾定律最終才在18個月的周期上實現了平衡,并逐步演進至今。
這反映了趨勢預測的某些共同特征。它需要關注到一個廣闊領域中的最核心問題,需要顧及多方利益的最深入思考,需要使用直達思想的最簡潔概括,最好還能有對未來實踐的最有力指導。
即便如此,預測還是更像一顆種子,它可能永遠無法破土而出,可能剛剛嶄露頭角時就已被風暴摧毀,當然也可能長成參天大樹,但那時的人們至多不過感嘆生命的神奇,而很少去探尋這顆種子的奧秘,這顆種子最多變成了用來增加故事傳奇性的奇聞軼事。
即便如此,對趨勢的判斷依然令人著迷,因為對未來的展望需要穿過重重迷霧,它需要研究者跳出技術思考技術,需要研究者站在原地俯瞰未來,有時甚至需要研究者堅定站在人生經驗與成熟思想的對立面。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對未來的思考并不容易實現。在為今年的十大科技趨勢寫序言時,曾經創立電腦報和《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雜志的陳宗周先生就在提到摩爾定律時又提到另外兩個反例,“擁有貝爾實驗室的AT&T滑向頹勢、舉國之力的日本五代機項目遭遇慘敗,盡管因素復雜,但誤判趨勢是其中重要原因”。
預測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可以量化的客觀知識和難以量化的主觀思考在某個時點恰到好處的結合。很多先行者都嘗試了很多辦法促成這種結合,蘭德公司青睞科學的方法體系——因此經常用情境分析幫助人們看到未來的可能空間,布魯金斯學會則相信人的經驗與智慧——因此傾向采用業內領導型人才來表達見解。
達摩院十大科技趨勢預測更像兩者的平衡。因此,這份報告的意義不只在于結果正確與否,而在于它努力提供的一個獨特視角和努力完善的科學方法。在今年的報告中,作者將用極大的篇幅介紹這套方法,也希望能對更多人思考未來有所裨益。這套方法的背后,是產業界從現實經歷中抽象出的科技挑戰,這些挑戰的提出意味著報告的撰寫人和被咨詢人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關心這些問題。
過去幾年,在成功預測AI專用芯片崛起、超大規模圖神經網絡系統賦予機器常識、區塊鏈回歸理性、AI for Science、天基計算等技術趨勢的同時,整套研究方法也在不斷進化,從而在客觀的事實和主觀的判斷之間找到了更好的平衡。
在這套方法論的幫助下,達摩院今年推出的十大科技趨勢涵蓋范式充值、產業革新和場景變化三大領域,其中有些趨勢——例如多模態與訓練大模型和生成式AI的價值已經開始在現實社會有所顯現,有些趨勢——例如Chiplet和存算一體等技術正在引起全社會的深入思考,有些趨勢——例如云原生安全則提出了非常廣闊的命題并需要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其中才能予以兌現。
今天,達摩院再次種下這顆種子,而我們也將共同期待這顆種子的未來。
(達摩院)